大众体育

您当前的位置: 大众体育>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十四五”以来重庆高质量发展综述

日期:2025-11-11

提能增效添新彩  砥砺奋进谱新篇

——“十四五”以来重庆高质量发展综述

“十四五”以来,全市以踔厉奋发、迎难而上的精神面貌拉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宏伟序幕。在这段时期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大流行、产业链供应链大重构等叠加挑战,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抓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重庆经济增长动能进一步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一、经济总量稳步扩增,发展质效实现新提升

“十四五”以来,重庆不仅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且顶住了多项非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3000多万巴渝儿女勠力同心、携手并进,抗疫情、战高温,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在极为艰难复杂的局面下仍取得了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发展效率明显提升的可喜成绩。

经济总量持续跃升。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193.1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20年增长24.7%,是中西部首个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十四五”以来,重庆经济年均增长5.7%,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经济增量突破7000亿元。从人均发展水平看,全市人均GDP2020年的78656元提升至2024年的100903元,高于全国5154元。

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加速推进,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成效良好,推动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由2020年的7.2:38.3:54.5调整为2024年的6.6:36.3:57.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7%,与2020年持平;其他服务业占比为26.5%,较2020年提高2.7个百分点,表明全市制造业基石稳固,同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发展质效明显提高。从生产效率情况看,全员劳动生产率(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从15.1万元/人提升至18.9万元/人,高于全国1.5万元/人,年均增长5.9%,快于同期经济增速0.2个百分点。从资源消耗情况看,2021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2.3%,优于全国水平2.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用水量年均增长4.0%,低于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

二、科技创新活力迸发,产业升级构筑新优势

“十四五”以来,重庆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聚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转变。

创新研发实力显著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20526.8亿元增至2024797.3亿元,年均增速达10.9%,高于全国水平0.4个百分点,投入强度从2.11%提高到2.48%,居西部第2位。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多层次、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体系雏形初显,提质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加力打造金凤、嘉陵江、明月湖3个重庆实验室,重组形成高端装备机械传动、智能汽车安全技术等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市级以上创新基地平台达到1297家,较2020年实现翻番。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增至8837家、69820家,企业经费支出占比达80.5%,提高1.4个百分点。

创新成果转化提速。围绕汽车、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和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重庆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突破车规级芯片、大功率驱动电机等瓶颈,有力支撑产业发展需要;建设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12家,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推进。2024年,全市授权专利5.48万件,其中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1.43万件,较2020年增长87.0%技术市场签订成交合同16150项,成交金额974.24亿元,分别增长3.55.3倍。

现代化产业蓬勃发展。新型农业发展向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家庭农场3.9万个、农民合作社3.02万家,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达到10个、13个,202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135.82亿元,较2020年增长19.7%先进制造业集聚壮大,重庆以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抓手,进一步巩固增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领域竞争优势,2024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升至39.9%,较2020年提高5.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95.3万辆,是2020年的22.2倍;笔记本电脑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1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随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全市新增软信企业1.72万家,2024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574.48亿元,较2020年增长52.7%,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

三、协调水平稳步提升,区域发展构建新格局

“十四五”以来,重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持续提升一域服务全局能力,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的均衡性水平明显上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坚持川渝一盘棋,不断深化两地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协同互补,带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作用日益明显。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193亿元,较2020年增长25.3%,占西部地区的比重为30.3%,提高0.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5.8%,高于全国增速0.3个百分点。产业集群发展向好,川渝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增加值达24230.1亿元,是2020年的1.3倍,年均增长6.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深,2024年川渝两地铁路运营总里程超9700公里、高铁总里程超3300公里,“十四五”以来,川渝间新增铁路、高速公路、水运省际通道8个,累计达到30个。协同创新成果丰硕,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2.8万件,是2020年的2.2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500亿元,是2020年的2.5倍。

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重庆持续完善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体系,以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为导向健全城乡要素双向高效流动制度机制,加快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69.5%升至2024年72.1%,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由2020年的2.45:1下降为2.24:1。巴渝和美乡村加快构建,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87.8%、100%、71.2%。城镇生活空间持续改善,五年间全市更新老旧管网2240公里,城市供水能力较2020年增长30%;新建城市绿地7273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370多座;增加小微停车泊位11万个,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39条。

三大片区齐头并进。重庆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区域间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等差异,强化主城都市区引领带动能力,发挥渝东北三峡库区在长江经济带的支点作用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促进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三大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2024年,主城都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68.51亿元,比2020年增长23.9%,占全市GDP比重为78.2%,拉动全市GDP增长4.4个百分点,较202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十四五”以来,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GDP年均增速分别为6.2%5.9%,分别高出主城都市区0.70.4个百分点,山区库区GDP占全市GDP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

四、厚植生态本底优势,绿色转型绘就新画卷

“十四五”以来,重庆牢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进一步发挥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作用。

能源结构调整驶入“快车道”。近年来,重庆大力发展各类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加快能源供应结构转型。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815万千瓦,约为“十三五”末的5倍,其中风光等新能源发电装机比“十三五”末增加651万千瓦,年均增长37%,占全市“十四五”以来新增电力装机的50%。新型能源项目快速发展,新型储能、充换电基础设施、氢能等重点项目近三年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带动重庆能源投资快速增长。积极引入市外绿色电力,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用,“疆电入渝”工程配套电源中,新能源装机占到70%以上。每5度市外来电中就有4度是绿电,度电含碳量持续下降。

产业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重庆着力抓好传统制造业智改数转和节能减排,积极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在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20年的29.9%增至2024年31.5%,年均增长14.5%,高出工业投资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6个、绿色工厂17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开展近零碳园区建设17个;进一步完善“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培育建成15家AI赋能示范型未来工厂,创建2个“全球灯塔工厂”,累计建成市级数字化车间1231个、智能工厂211个,国家级5G工厂34个,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2个。

生态环境“含金量”成色更足。重庆深入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生态环境品质不断提升,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实现连续8年保持优秀,累计建成“无废城市细胞”3800余个,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9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20年52.5%提升至2024年的55.1%。污染治理靶向发力,协同推进污水直排和黑臭水体整治,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重庆段401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98%,共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314个,惠及群众82.2万人;建成投用78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达3.64万吨/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92万平方公里,建成218个自然保护地,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在长江干流监测到的鱼类较禁捕前增加了58种,崖柏、银杉等濒危植物野归成功。

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内外联动激发新活力

“十四五”以来,重庆进一步深化数字化、市场化改革,大力激活内生发展动力;聚焦大通道、大平台联动建设,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多元化贸易格局,在壮大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培育新优势,注入新动能。

数字化革新提能增效。以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建成投用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体化运行,六大系统应用开发加速推进,“民呼我为”“危岩地灾风险管控”“高楼消防”等300余项应用上线实战,全市每天可实时动态办理3万件网格上报、民生诉求等事件,上线便民惠民服务事项1200个,企业群众办事节约60%以上的时间、减少70%以上的环节。

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三攻坚一盘活”取得积极成效,全面完成国企、园区开发区、政企分离改革和国有资产盘活突破,“十四五”以来市属国企户数从2260户压减至679户,市区两级1076家企业完成政企分离改革,园区开发区实现优化整合,其规上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的90%,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制定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办法,完善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投标平台体系,各类经营主体均可享有平等的发展机遇、法治化的营商环境,2024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98万亿,占GDP比重由2020年的60.2%提升至61.6%。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不断向好,深入挖掘数据资源潜力,提质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累计引入合作数商伙伴1114家,上架数据产品8417个,落地全国首笔数据资产抵押贷款,跻身全国数据交易第一梯队。

内陆开放综合枢纽能级跃升。大通道持续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联通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4个港口,“十四五”以来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累计运输货物箱量、货值年均增长约30%;中欧班列(成渝)线路增至50余条,累计开行量突破2.2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30%以上;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主动脉效能突出,2024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30亿吨,较2020年增长39.3%,通过水路运输实现的外贸进出口额占比升至52.5%,提高19.9个百分点。大平台引领发展,重庆自贸试验区深化制度创新,优化监管服务流程,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量、30%以上的实际使用外资,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中新互联互通持续加力,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项目347个,签约金额260亿美元,探索形成33项具有首创性、辨识度的制度型开放创新成果。大经贸更加繁荣,“十四五”以来,全市外贸累计突破3万亿元,其中2024年重庆货物贸易规模达到7154.16亿元,比2020增长了9.8%;外贸结构逐步向优,在“百团千企”“渝车出海”行动助推下,2024年全市汽车、摩托车、手机出口增速分别为30.0%25.9%11.0%,“新三样”出口增长23.8%

六、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实现新突破

“十四五”以来,重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完善适应人口变化的公共服务配置和供给机制,进一步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实施“稳岗扩岗”工程,全力稳定就业基本盘,2024年末,全市就业人员总量1651.1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111.98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11.86万人,“十四五”以来重庆城镇调查失业率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带动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3.08万元增至2024年的3.97万元,名义年均增长6.5%。从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看,食品烟酒、衣着等基本生活类消费合计占比由2020年的40.3%下降至2024年的37.3%,而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占比分别提高1.5个、1.1个和0.9个百分点,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20年的28.95辆增加到2024年的43.86辆。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突出应保尽保,更多人群被纳入保障范围,2024年,我市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666.69万人、826.62万人、646.79万人,分别比2020年增加411.01万人、59.64万人、98.31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失业保险金总支出分别增长13.5%27.7%1.9倍。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我市城乡低保标准从2020年每人每月620元、496元分别提高到2024770元、630元,分别增长24.2%27.0%,特困供养标准提高至1001元,增长24.2%。保障性住房供给进一步加大,全市建成公租房58.3万套,筹集保租房30万套,农民工、青年人、新市民等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上升。卫生健康服务持续完善,目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已达2.38万个、卫生技术人员超过28万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快形成,以“医检互认”为代表的数字化便民惠民医疗服务应用得到群众高度认可,该应用自上线以来累计互认151万多人次,为群众节约就医费用3.25亿元,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9.72岁,较2020年提高1.45岁。教育服务取得新成效,2024年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3.5%、98.5%,分别高于全国水平1.5、6.5个百分点;“入园贵”问题明显好转,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2%,占比较2020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基础教育的均衡化水平更高,建成“教共体”711个,覆盖率达85%。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全市文博场馆、各级文化服务阵地在免费开放基础上,实现周末节假日常态化错时、延时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年服务群众超8000万人次,年均举办演出、展览等活动4.9万场次。

拼搏结硕果,昂首启新程。“十四五”擘画的美丽蓝图,已从纸面跃然到广阔的巴渝大地,化作全市人民迈向“十五五”的坚实路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将聚焦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加快建设“六区一高地”,突出干字当头、唯实争先,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更加壮美的重庆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加强大的巴渝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